
中央美術學院7號樓設計學院五層角落有一個不起眼的房間,沒有門牌號,甚至在樓道的引導牌上也沒有它的信息。但就是在這個小屋子里,801號作品經過了一次又一次的討論、修改,最終從數件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,被確定為2022年冬奧會及冬殘奧會會徽。
12月初,北京青年報記者走進這間低調的工作室,采訪了會徽設計者——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林存真,以及央美修改團隊。房間很小:三張桌子,兩臺電腦,一臺打印機,一個柜子,就是這里的全部陳設。平淡無奇,甚至可以說不那么有“設計感”。但是,當你轉過身去就會看到,門后方貼有滿滿一墻A4紙打印的冬奧會會徽修改稿。它們,提醒著來訪者這里的與眾不同。
截稿前一天完成作品創作
2017年1月23日,農歷臘月二十六,年味兒漸濃。正要進入放假狀態的林存真,收到冬奧組委通知:“801號作品入圍了”。
自己的方案得到冬奧組委認同,對設計師林存真來說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兒。去年7月31日,冬奧組委向全球發出邀請,征集會徽設計方案。而在此前,北京申辦2022冬奧會的標志就出自林存真之手。2015年冬奧申辦成功后,設計師的職業本能讓林存真開始考慮:要繼續參與會徽設計嗎?
林存真所在的中央美術學院是中國頂尖的藝術設計院校,對于冬奧會會徽設計,師生的參與熱情都很高。征集開始后,央美還特別舉辦了奧運設計論壇,與全球各地的設計師以及在校學生一起探討奧運標識設計,這也激發了林存真內心對于設計的熱愛,并下定決心繼續參加征集。
2016年11月30日是會徽設計方案征集的最后一天。這天下午,林存真帶著學生們來到會徽設計征集辦公室提交作品。“截稿的頭天晚上才做完,我這拖延癥實在太嚴重了”,林存真回想起當時的經歷笑著說。
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會徽設計方案共征集到作品4506件。至此,801號作品正式成為4506件會徽設計方案中的一員。
殘奧會會徽經歷顛覆性修改
短暫的入圍喜悅后,林存真意識到即將到來的才是真正的困難期。在通知801號作品入圍的時候,冬奧組委同時也提出了修改要求和時限,而第一次交修改稿的截止日期就在元宵節后。2月3日,加密的計算機搬到了中央美術學院;2月6日,由央美設計學院院長王敏擔任組長的修改小組,與林存真一起,開始了會徽方案的修改。這一天是正月初七。
801號作品包含冬奧會會徽和冬殘奧會會徽兩個設計方案。其中冬奧會會徽以書法體的“冬”字為主要結構,這一思路得到了業內的一致認可,修改主要集中在色彩等細節。央美設計學院教授杭海一針見血地對修改指出了一個明確方向:“林老師作為一名女性,顏色的選擇往往比較柔和,但冬奧會是一個運動會,顏色應當更加有力度,更顯示力量。”
相比之下,冬殘奧會的會徽修改則經過了更多次的“顛覆”。12月5日,在會徽修改的機密室,林存真翻出厚厚一沓修改稿對北青報記者說:“之前用過夢字、心字,但都推翻了。最后大家一致認為還是飛字最好。”
“林一刀”的走火入魔
機密室墻上貼出來的修改稿中,有些是用紙張碎片拼湊出來的。對于這一細節,林存真和修改小組里1989年出生的年輕設計師陳翊筠都笑了。陳翊筠告訴北青報記者,他們私下里叫林老師為“林一刀”。原因是在改稿的過程中,林存真更習慣于在紙上動手:“看哪兒不順眼,咔咔就直接上刀子了,然后再把覺得更合適的方案貼上去對比。”在“冬”字的修改上也是一樣,厚厚一沓幾十米長的卷紙,林存真一寫就是一卷,從桌上拖到地上再延伸到門外。
一度,林存真的修改甚至有了“入魔”的狀態。在陳翊筠的印象里,工作時候聽到林存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“不行,這個不行,這個也不行”。設計師最怕的“改麻木”在林存真這里卻變成了另一種體會:“一個圖形改一百遍后,發現還能改好,今天的比昨天的好,這就很開心了。”因此,杭海評價林存真時說,她不像一個設計師,而更像一個參加冬奧會的運動員。
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- 上一篇:企業標志含義應公示于眾
- 下一篇:沒有了